“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但给我国城市群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挑战。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同时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高度集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区域。”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工商联主席、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与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朱晓明及相关专家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碳排放存在空间溢出和地区流动,依靠独立的地方治理模式来推动碳减排难度较大。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城市群协同降碳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示范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工商联主席、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摄)
当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双重任务,减污降碳协同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蒋立代表说,面对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引领和示范重任,长三角地区仍然面临着各领域发展协同性不足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能源发展供需不平衡,结构待优化;产业重构带来资源浪费和整体效率不高;新要素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协作不完善;缺乏城市群视角的碳中和区域协同。
生态环境部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提出,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加快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围绕能源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和空间协同四个方面,蒋立代表提出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协同降碳建议:
一是各扬所长推动能源协同发展。以现代化能源大系统建设为重点,以能源基础网络建设和装备发展为抓手,依托一体化发展优势,建立集成优化、区域联动、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推进长三角创新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形成区域性分工与协作格局,重点打造空间高度集聚,产业高度协同、供应链高度集约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完善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机制。
三是强化科研支撑与协同创新。加快创新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跨区域流动,推进创新平台区域共享、联合开放,推动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网络。
四是明晰减排增汇空间协同分工。建议在主体功能区制度和战略指导下,进一步划分城镇碳源管控区、农业减碳固碳区和生态碳汇保育区。
五是利用天加环境等相关领域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推动区域协同降碳,加快零(低)碳绿色工厂和绿色开发区的建设,并打造有公信力的节能体系。同时发展相关产业,如磁悬浮技能技术产业,大型透平做高温热泵及工业余热发电、生物质能的甲醇制取产业等。
在蒋立代表看来,没有一个全局性的城市群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既无法衔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也加大了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难度,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希望通过长三角城市群协同降碳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示范效应。(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