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愈趋复杂严峻,世界各国都在迫切寻找经济复苏的新引擎。9月18日开幕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称:“2015年各成员国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仅15%按预期进展,很多目标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
与此同时,中国正发力推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9月26日,由清华大学和保尔森基金会联合主办“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十周年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该奖项长期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表彰中国境内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性、兼具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的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经验能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多大贡献?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故事”如何在世界各地落地实施、生根发芽?
戴青丽(Deborah Lehr):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
戴青丽: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物种灭绝危机,同时气候变化仍威胁着我们未来的生存。在过去的十年中,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加剧这两大挑战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幸运的是,应对挑战的政治意愿也在不断增强。
然而,任重而道远,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需要创新的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我们设立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的初衷,正是为了表彰那些在中国开展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创新的、可复制推广的和基于市场的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获奖项目都达到了这一标准。令我们感到自豪的是,许多获奖项目不仅为中国,也为全球的创新领军者树立了榜样。私营部门是创新和气候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的驱动力。政府可以帮助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监管框架,然而,还需要企业家将想法变为现实。
常启徳(Siddharth Chatterjee):联合国驻华协调员
常启徳:作为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我认为中国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过去 40 年来,中国在消除赤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一个光辉典范。中国用 9%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可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许多重要经验,特别是在推进和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
在我看来,未来可期,但需要复兴多边主义,全世界要真正团结起来。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国有企业、组织机构等走到一起,关注共同的问题,如气候问题、饥饿问题、污染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等。在许多领域,我们都可以达成共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原因。这不是出于慈善的目的,而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看到了明智的投资,还看到了对社会有益的巨大机遇。
可持续发展议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行动的指南,需要企业全流程、大规模地转型。如何帮助企业适应快速转型的节奏?大中小规模企业分别有什么样的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在利润和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如何保持平衡?
周卫东: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中国代表处主任
周卫东: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首先要从它的三重底线: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着手。从世界可持续工商理事会(WBCSD)近30年来对全球最大的250家跨国公司发展的观察来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决策层要统一,要为可持续发展制定非常明确的路线图与时间表。第二,要明确相关责任,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单独部门能完成的,需要内部各个部门的贯通一致和相互配合。第三,要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密切沟通,包括对政府、非政府组织、所在社区、员工等等,各种利益相关方的合作。世界500强,包括沃尔玛、英国石油、壳牌、宝马、奔驰等熟知的国际品牌都在做相关转型。在它们的转型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顶层设计优先”的政策,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它的供应商,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变化。
对企业来说,做好可持续发展,重点是要掌握好转型的节奏。第一,掌握好短期行为和长期投入的关系。随着减污降碳大的趋势,会产生很多先进的技术或者科技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从而会降低企业的成本,甚至会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特别是绿色的生产效率。第二,在转型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机会,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引进这些战略投资,提升自己的工艺或者设备等等,度过转型期的利润和平衡点。
我觉得中国企业下一步,在国家设立的“30·60”双碳目标下,无论央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都纷纷行动起来,而且能看到大家不光是有明确的大目标,同时有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时间表,所以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当然企业在应对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建议企业还是围绕自己核心的业务方式,积极地敞开胸怀,向同行多学习,积极参与到国际国内这些平台的交流。
数据显示,建筑能耗占中国社会总能耗35%,制冷系统占建筑能耗50%,制冷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5%以上,且耗电量年均增速20%,因此提高建筑制冷机房能效,是改善建筑总能耗,减少用电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021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绿色创新类别年度大奖奖项获得者——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就通过其“全生命期成本更低”的系统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直接解决了大型建筑和工业环境中制冷系统普遍综合能效低的难题。同时,天加还建立了由用户方、设备方、国家机构三方在云端不间断、不可篡改的监测平台,节能数据真实、透明、可靠。“天加模式”不仅促进了制冷行业的绿色高效发展,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开创性的低成本可复制的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
蒋立:“保尔森奖”获奖项目方、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立:这个获奖方案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广州地铁想建一个中国最高效中央空调冷水技术机房,那时候全国的中央空调机房的效率都还是不高的。
就广州地铁高效机房的改造案例来说,它需要几个方面的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第一,需要优化技术系统。高效机房的建设不能完全用高技术来叠加,如果仅考虑用高技术来叠加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投资不划算,业主方不一定能够接受。所以合理的机房设计优化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第二块,要做到主动寻优的电控。因为靠人力去管理是靠不住的,需要和用户方坐下来,去研究它的人流、物流和管理流以及信息流,最后达到主动寻优的电控结果。第三块,我们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下来每时每刻室外的环境、室内的人流、物流量,然后给用户的后台以及我们的后台,以及国家权威机构记录下来,这样“三方监测”的节能数据就是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数据。最后一块,我们还为客户提供“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商业模式,与用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解决客户财务投资的问题。这样整个华体会体育(中国)有限公司和财务投资是一体的,且可以进行复制推广。
所以在2015年建了广州地铁高效机房示范站之后,这一套方案还被运用到南京等城市,特别是在宁波地铁高效示范车站,我们是将平均综合能效比(SCOP)从3.5提升到将近7.0,翻了一倍的能效,极大地提升了中央空调高效机房的社会可复制能力,这个非常有意义。
还有一个案例。磁悬浮大家都知道,就是把轴凸起来,快速地运转。正常的机械轴承大概每分钟旋转8千到1万转,磁悬浮可以达到4万到6万转。我们把轨道交通磁悬浮的概念应用到制冷行业,就是最大程度地用创新技术,来提升我的机组以及系统的效率值,所以结果也非常好。
当时我们的合作伙伴问我,效率值能提升多少?我说提升28%。他们工程设备的负责人是不相信的,他们认为能提升10%已经是非常好了。当时我提的一个要求,跟广州地铁高效机房一样,让三方共同监测数据,企业那边有一方数据,天加这边有一方数据,再找一个国家或社会权威机构,看到同样的节能数据。结果也非常不错,第一次开机就把它的能耗就提升了25%,第二次提升到31%,后来稳定到35%。大家想一下,一年几个亿的电费,给他省了多少钱。
回顾过去十年的“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建筑领域的获奖者并不多,为什么?在“3060”双碳目标下,建筑领域又该如何可持续发展?作为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十年的评委、建筑领域的专家庄惟敏教授,对中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前景有哪些展望?
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庄惟敏:我非常期待能有规划、建筑、城市建设层面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获奖,但是建筑,甚至于包括城市,它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我说它是包括人、居,所有的理论、概念、装置、设备、场景在内的(系统)。“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曾经有建筑领域的获奖项目案例,但是这些项目案例有一点点偏重于跟建筑有关的,比如说建筑室内空间的空气质量以及节能的控制问题,这些算是建筑的一部分,但不限于它。
有一句话经常说,叫“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或者“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包括多目标、多要素、多诉求以及多价值观。因此,如果建筑或者说城市能够获得“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这样的奖项,无疑对项目的要求是更高的。我确实非常期待,未来能有建筑方面的奖项呈现出来,到那时,可能“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会有一种更新的解读。
我们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大概在2008年前后真正出台、开始进行认证,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4万个项目获得了认证。从项目获得认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第一,大家对这个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第二,大家的积极性是高的。第三,认证实际上是有它严格的程序和指标体系,所以行业的整体标准,或者说整体的水平是提高了。当然,现在大家也越来越多地在思考,在我们建筑设计-咨询全过程这条产业链上,能不能更多地来研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多是在全产业链层面,是不是可以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置化。把绿色的技术和标准前置,对建筑的设计提出要求,在设计阶段就确认你的标准是定位三星,还是二星,应该说这个已经深入到我们城市建设和单体建筑的方方面面。我相信,在未来很多的项目实践过程中,大家会不断地积累,应该说中国经验和中国技术是值得期待的。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缺一不可。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了十大降碳行动的其中之一,就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测算,到2030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35%。到2060年,循环经济对二氧化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到50%。
朱黎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
朱黎阳:2023年正好是循环经济理念进入中国的第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我们实施了75%的国家级开发区的园区循环化改造、50%的省级工业园区的园区循环化改造。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双碳的目标,把剩下的25%和50%的国家级园区和省级园区,全面推行循环化改造。第二个,在园区层面是做到产业上下游耦合,上游产业的废弃物可能就是下游产业的原料,在园区做成一个闭环,(调控)物质流,让它在能源效率、资源效率、产出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从企业维度上,我们倡导在生产环节中注重节能,注重资源的产出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个维度就是我们有专门从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企业,他们把过去如冶金、有色、建材等等看似工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有些甚至是危险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这二十年里,循环经济的产业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带动超过3000万人就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我们感觉到包括对末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要实现它最大化的产出,能够提高它的效率,或者拓宽应用的场景,根本还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要不断地把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放在首位。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循环经济的发展就会有生命力。在欧洲发达国家,还有日、韩、美国等国,他们在循环经济领域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确实用了很多处于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这个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主动地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这方面的合作。
本期节目
编导 官悦
制片人 尹淑荣